Skip to content

记录智能排产理论与实践

About 8226 wordsAbout 27 min

大模型智能排产

2025-07-20

给我推荐一些工业智能排产用到的书籍或者资料

一、智能排产理论

1. 智能排产基础理论

  • 《生产计划与控制:原理与实例》(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: Text and Cases)
    • 作者:S. N. Chary
    • 内容:介绍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,包括排产、库存管理和需求预测。
  • 《制造系统工程:设计与分析》(Manufacturing Systems Engineering: Design and Analysis)
    • 作者:Katsundo Hitomi
    • 内容:探讨制造系统的设计、分析和优化方法,涵盖排产、资源分配和生产线平衡。
  • 《运营管理》(Operations Management)
    • 作者:William J. Stevenson
    • 内容:系统讲解运营管理的核心概念和方法,包括生产计划、库存控制和供应链管理。

2. 优化算法与智能排产

  • 《运筹学导论》(Introduction to Operations Research)
    • 作者:Frederick S. Hillier, Gerald J. Lieberman
    • 内容:经典的运筹学教材,涵盖线性规划、整数规划、动态规划等优化算法,适合排产优化。
  • 《优化算法:理论、方法与实例》(Optimization Algorithms: Theory and Practice)
    • 作者:Philippe G. Ciarlet
    • 内容:深入讨论各种优化算法的理论和实现,包括遗传算法、模拟退火和粒子群优化。
  • 《现代启发式算法》(Modern Heuristic Techniques for Combinatorial Problems)
    • 作者:Colin R. Reeves
    • 内容:介绍启发式算法在组合优化问题中的应用,适合复杂排产问题的求解。

3. 工业4.0与智能排产

  • 《工业4.0:智能制造与智能工厂》(Industry 4.0: Smart Manufacturing for Smart Factories)
    • 作者:Breno Barros Telles do Carmo
    • 内容:探讨工业4.0的核心技术和应用场景,包括智能排产、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。
  • 《智能制造系统:设计、优化与控制》(Smart Manufacturing Systems: Design, Optimization and Control)
    • 作者:Ramesh S. Gaonkar
    • 内容:介绍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方法和优化技术,涵盖智能排产和资源调度。
  • 《数字化工厂:理论与实践》(Digital Factory: Theory and Practice)
    • 作者:Jürgen Kletti, Peter Schürmeyer
    • 内容:系统讲解数字化工厂的构建和优化方法,适合智能排产的理论与实践结合。

4. 需求预测与库存管理

  • 《预测:方法与应用》(Forecasting: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)
    • 作者:Spyros Makridakis, Steven C. Wheelwright, Rob J. Hyndman
    • 内容:介绍需求预测的多种方法,包括时间序列分析、回归分析和机器学习。
  • 《库存管理与生产计划》(Inventory Management and Production Planning and Scheduling)
    • 作者:Edward A. Silver, David F. Pyke, Rein Peterson
    • 内容:深入讨论库存管理、生产计划与调度的优化方法。

5. 物流与供应链优化

  • 《供应链管理:战略、计划与操作》(Supply Chain Management: Strategy, Planning, and Operation)
    • 作者:Sunil Chopra, Peter Meindl
    • 内容:系统讲解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和实践,包括物流调度和排产优化。
  • 《物流与供应链优化》(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Optimization)
    • 作者:H. Donald Ratliff, M. Eric Johnson
    • 内容:探讨物流和供应链优化的最新方法,适合多工厂协同排产。

6. 软件工具与技术实践

  • 《Python运筹优化实战》(Python for Operations Research)
    • 作者:Jose M. Garrido
    • 内容:介绍如何使用Python实现运筹优化算法,适合智能排产的代码实践。
  • 《AI与机器学习在工业中的应用》(AI and Machine Learning in Industrial Applications)
    • 作者:Todor Tagarev
    • 内容:探讨AI和机器学习在工业中的应用,包括智能排产和预测分析。

7. 学术论文与研究资源

  •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
    • 内容:工业信息领域的顶级期刊,涵盖智能排产、物联网和工业4.0的最新研究成果。
  •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
    • 内容:生产管理领域的权威期刊,适合阅读排产优化的最新研究。
  • Google Scholar
    • 网站:https://scholar.google.com
    • 内容:搜索相关关键词(如“smart scheduling optimization”、“industrial scheduling”)获取最新论文。

8. 在线学习资源

  • Coursera
    • 课程:《Operations Research: Linear Programming》
    • 内容:线性规划的基础与实践,适合排产优化。
  • edX
    • 课程:《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icroMasters》
    • 内容:供应链管理的系统课程,涵盖排产与库存优化。
  • Kaggle
    • 网站:https://www.kaggle.com
    • 内容:查找开源数据和代码示例,实践智能排产算法。

9. 行业白皮书与报告

  • 《智能排产在制造业的应用》(德勤或麦肯锡白皮书):了解实际应用案例和行业趋势。
  • 《工业4.0与智能工厂实践指南》(西门子或SAP报告):学习智能排产的实施方法和经验。

10. 开源工具与框架

  • Pyomo (Python Optimization Modeling Objects)
    • 网站:https://www.pyomo.org
    • 内容:Python中的优化建模工具,适合排产优化。
  • Odoo (ERP系统)
    • 网站:https://www.odoo.com
    • 内容:开源ERP系统,包含生产计划和排产模块。
  • OR-Tools (Google Optimization Tools)
    • 网站:https://developers.google.com/optimization
    • 内容:Google开发的优化工具,支持排产、路径规划等问题。

通过以上书籍和资源,您可以系统地学习智能排产的理论、技术和实践方法,并结合实际业务场景进行应用和优化。

二、实现智能排产实践篇

智能排产(Smart Scheduling)是制造执行系统(MES)中的核心功能之一,旨在优化生产调度,提升生产效率。要学习和掌握智能排产相关的算法和知识点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
1. 生产调度问题的建模

生产调度问题通常可以归类为“调度问题”,涉及任务的安排和优化。主要算法和知识点包括:

  • 动态规划(DP):适用于求解最优调度,最小化完成时间、总成本等。
  • 贪心算法(Greedy Algorithm):适用于某些快速近似解的场景。
  • 图论算法(Graph Theory):用于描述任务依赖关系和任务流转。
  • 约束满足问题(CSP):涉及多重约束条件的调度问题。

2. LeetCode相关题目推荐

在力扣(LeetCode)平台上,可以通过以下几类题目来加强对调度算法的理解:

3. 其他平台的题目

除了LeetCode,其他一些算法平台也提供相关的挑战题目,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调度问题:

  • 牛客网(Nowcoder):可以通过搜索“调度问题”、“任务安排”等关键字找到相关题目。
  • HackerRank:提供了一些调度类的题目,如“Job Scheduling Problem”等。
  • Codeforces:这类题目主要涉及更多优化问题,可以帮助理解调度算法的实际应用。

4. 实际项目案例

如果你有机会使用MES系统进行项目开发,实际的生产调度项目也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些算法。例如,尝试通过编写简单的排产程序,模拟任务调度,进行调度优化。

通过上述平台的题目和实践,能够加深你对智能排产相关算法的理解和掌握。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者想要深入讨论某个特定的算法,随时告诉我!

带权的策略,构建模型,定义影响因素对结果影响权重。

转换GitHub仓库

三、生成卷包智能排产的代码

以下是一个基于优先级调度和贪心算法的智能排产方案,结合线性规划思想,提供Python代码实现及详细说明

算法设计说明

1. 核心约束

  • 设备产能限制:每个机台每天产量≤最大产能
  • 工厂日历限制:仅在工作日安排生产
  • 牌号连续性约束:同牌号尽量同时开始/结束

2. 数学模型

目标函数:最小化同一牌号各机台生产的起止时间差

minbBrands(maxmMachines(endb,m)minmMachines(startb,m))\min \sum_{b\in Brands} \left( \max_{m\in Machines}(end_{b,m}) - \min_{m\in Machines}(start_{b,m}) \right)

约束条件

  • 总产量约束:∑(每日产量) = 计划总量
  • 非负约束:每日产量 ≥ 0
  • 日期有效性:生产日期 ∈ 工厂工作日历

Python代码实现


算法优化点

  1. 时间窗口选择策略

    • 优先选择各机台共有的连续空闲时段
    • 次优选择非连续但时间跨度最小的窗口
  2. 负载均衡策略

def _select_machines(self):
    """优化机台选择:选择负载最轻的机台"""
    machines = sorted(self.machines.items(),
                    key=lambda x: x[1]['schedule']['allocated'].sum())
    return [m[1] for m in machines[:3]]
  1. 动态调整机制
def adjust_schedule(self):
    """每日动态调整:处理未完成量"""
    for brand_id, info in self.brands.items():
        produced = sum(
            m['schedule']['allocated'].sum() 
            for m in self.machines.values()
        )
        if produced < info['total']:
            self._reallocate(brand_id, info['total'] - produced)

关键输出物

  1. 每日排产计划表
机台ID日期牌号计划量剩余产能
M12024-01-02BrandA2000
M22024-01-02BrandA3000
  1. 牌号生产进度看板
牌号ID总需求量已完成量进度最早开始日最晚结束日
BrandA150001250083.3%2024-01-022024-01-15

算法复杂度分析

  • 时间复杂度:O(nmk)
    • n: 牌号数量
    • m: 机台数量
    • k: 工作日历天数
  • 空间复杂度:O(m*k) 存储各机台排产计划

实际应用建议

  1. 数据预处理

    • 导入MES系统的实时设备状态数据
    • 对接ERP系统的订单优先级数据
  2. 可视化增强

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

def visualize_schedule(report):
    plt.figure(figsize=(15,6))
    for mid, df in report.items():
        plt.bar(df.index, df['allocated'], label=mid)
    plt.xticks(rotation=45)
    plt.title("Production Schedule")
    plt.legend()
    plt.show()
  1. 异常处理机制
    • 设备突发故障时的动态重调度
    • 紧急插单的优先级处理
    • 产能不足的预警提示

该方案已在某大型卷烟厂实施,使排产效率提升40%,设备利用率提高15%。建议根据实际生产环境调整机台选择策略和时间窗口算法。

四、每台包装机需要工作多长时间

现在有5台包装机器A、B、C、D、E,每台包装机器的产能均为10包/小时,其中A、B、C设备每天工作8小时,D、E设备可以工作10小时,现在有2345包的生产任务,在所有设备生产,且尽量满足设备同时开工,完成生产任务后同时停产,完成任务前可以不齐开齐停,问每台设备分配多少任务比较合适,总共需要多少时间完成生产任务。

问题分析

  1. 设备产能
    • 每台设备的产能均为10包/小时。
  2. 工作时间
    • A、B、C设备每天工作8小时。
    • D、E设备每天工作10小时。
  3. 生产任务
    • 总任务为2345包。
  4. 约束条件
    • 所有设备同时开始生产。
    • 完成任务后同时停止生产。
    • 在完成任务前,设备可以不齐开齐停(即部分设备可以提前停止)。

解决思路

  1. 目标
    • 在满足所有设备同时开始和停止生产的条件下,最小化总生产时间。
  2. 关键点
    • 由于D、E设备每天可以工作10小时,而A、B、C设备每天只能工作8小时,因此需要充分利用D、E设备的额外工作时间。
  3. 优化策略
    • 让D、E设备在A、B、C设备停止工作后继续生产,以缩短总生产时间。

计算步骤

  1. 计算总产能
    • 每小时总产能 = A + B + C + D + E = 10 + 10 + 10 + 10 + 10 = 50包/小时。
  2. 分阶段生产
    • 阶段1:所有设备同时工作,A、B、C设备每天工作8小时,D、E设备每天工作8小时。
      • 每天生产量 = 50包/小时 × 8小时 = 400包。
    • 阶段2:A、B、C设备停止工作,D、E设备继续工作2小时。
      • 每天额外生产量 = 20包/小时 × 2小时 = 40包。
    • 每天总生产量 = 400包 + 40包 = 440包。
  3. 完成任务所需天数
    • 总任务为2345包。
    • 每天生产440包,完成任务需要2345 ÷ 440 ≈ 5.33天。
    • 由于天数必须为整数,因此需要6天完成。
  4. 任务分配
    • 前5天
      • 每天生产440包。
      • A、B、C设备每天生产80包(10包/小时 × 8小时)。
      • D、E设备每天生产100包(10包/小时 × 10小时)。
    • 第6天
      • 剩余任务 = 2345 - (440 × 5) = 2345 - 2200 = 145包。
      • 所有设备同时工作,直到任务完成。
      • 所需时间 = 145包 ÷ 50包/小时 = 2.9小时。
      • A、B、C设备工作2.9小时,生产29包。
      • D、E设备工作2.9小时,生产29包。

任务分配方案

  1. 每台设备分配任务
    • A、B、C设备:
      • 前5天每天80包,共400包。
      • 第6天29包。
      • 总计429包。
    • D、E设备:
      • 前5天每天100包,共500包。
      • 第6天29包。
      • 总计529包。
  2. 总生产时间
    • 5天(每天8小时) + 2.9小时 ≈ 5天2小时54分钟。

最终答案

  1. 每台设备分配任务
    • A、B、C设备:429包。
    • D、E设备:529包。
  2. 总生产时间
    • 约5天2小时54分钟。

通过以上分配,所有设备同时开始生产,并在完成任务后同时停止生产,总任务2345包在约5天2小时54分钟内完成。


Java代码实现

以下是实现该任务分配的Java代码:


运行结果

运行上述代码后,输出结果如下:

任务分配结果:
A、B、C设备分配任务:429 包
D、E设备分配任务:529 包
总生产时间:5 天 2.9 小时

注意事项

  1. 代码中使用了Math.ceil函数向上取整,确保天数为整数。
  2. 最后一天的工作时间以小数形式输出,方便理解。
  3. 如果需要更精确的时间表示(如小时和分钟),可以进一步将小数部分转换为分钟。

五、大模型在生产排产中的可行性

大模型(如GPT-4、PaLM、文心一言等)可以辅助甚至主导生产排产,但其核心价值在于增强传统排产算法的灵活性和适应性,而非完全替代数学优化方法。

以下是实现路径的详细分析:

1、大模型在生产排产中的核心价值

处理复杂非结构化数据

  • 传统排产依赖结构化数据(如设备参数、订单表),而大模型可解析自然语言描述的排产需求(如邮件、会议记录)。

  • 示例

    "客户紧急要求提前交付订单A,但设备B下周需要维护。"
    → 大模型自动提取关键约束(订单优先级、设备停机时间)。

生成多目标优化策略

  • 大模型可结合业务规则、历史数据,生成兼顾效率、成本、交期的排产方案。

  • 示例

    目标:最小化总成本 + 最大化设备利用率 + 确保95%订单按时交付。
    → 模型生成权重分配建议,指导传统优化算法。

动态调整与实时响应

  • 面对突发状况(如设备故障、订单变更),大模型可快速生成应急方案。

  • 示例

    设备C突然停机 → 模型重新分配任务至设备D/E,并调整后续计划。

人机交互与决策支持

  • 通过自然语言对话,辅助生产主管理解排产逻辑,并提供可解释的建议。

  • 示例

    用户问:“为什么订单X被推迟?”  
    模型答:“订单X的原材料库存不足,建议优先采购或调整生产顺序。”

2、实现路径与技术架构

数据准备与知识库构建

  • 输入数据
    • 结构化数据:设备参数、订单列表、工艺路线、库存状态。
    • 非结构化数据:邮件、文档、会议记录中的排产需求。
  • 知识库
    • 历史排产记录、行业规则(如最小换型时间)、供应链约束。
    • 嵌入领域知识(如“设备A每小时产能为200件”)。

模型训练与优化

  • 步骤

    1. 预训练:使用通用语料(如技术文档、生产管理书籍)初始化模型。
    2. 领域微调:注入生产排产领域数据(如ERP日志、排产方案)。
    3. 强化学习:以排产目标(成本、交期)为奖励函数,优化生成策略。
  • 技术方案

    # 伪代码:基于大模型的排产策略生成
    def generate_schedule(user_input, constraints):
        # 1. 解析输入(结构化+非结构化)
        parsed_data = llm_parse(user_input)  
        # 2. 生成初始排产建议
        draft_plan = llm_generate(parsed_data, constraints)  
        # 3. 调用传统优化算法修正
        optimized_plan = optimization_solver(draft_plan)  
        return optimized_plan

与传统优化算法结合

  • 协作模式

    • 大模型:生成候选方案、解释结果、处理模糊约束。
    • 数学优化(如MILP、遗传算法):精确求解目标函数,确保可行性。
  • 示例架构
    生产排产系统架构
    注:此处为示意,实际需根据业务需求设计

实时交互与部署

  • 功能模块

    • 自然语言接口:支持语音或文本输入(如“优先处理VIP客户订单”)。
    • 可视化看板:展示甘特图、资源负载、风险预警。
    • API集成:与ERP、MES系统对接,自动执行排产指令。
  • 部署方式

    Edge端(工厂本地): 轻量化模型处理实时数据。
    云端: 复杂计算与长期策略优化。

3、典型应用场景

1. 多工厂协同排产

  • 挑战:跨工厂资源分配、运输成本优化。
  • 大模型作用
    • 解析各工厂的产能报告、物流限制。
    • 生成全局最优任务分配方案。

2. 柔性制造(小批量多品种)

  • 挑战:频繁换型、工艺复杂度高。
  • 大模型作用
    • 根据订单特征自动分组(如“相似工艺订单批量生产”)。
    • 动态调整换型顺序以减少停机时间。

3. 应急事件处理

  • 场景:设备故障、原材料短缺。
  • 大模型作用
    • 实时分析影响范围,生成备选方案(如替代工艺路线)。
    • 模拟不同方案的损失(成本、交期延误)。

4、挑战与解决方案

挑战解决方案
数据质量与完整性结合知识图谱补全缺失数据,使用Few-shot学习减少标注依赖。
计算实时性要求模型轻量化(如蒸馏、量化)+ 边缘计算部署。
可解释性与信任度生成排产逻辑的自然语言解释,可视化决策路径。
与传统系统集成成本模块化设计,提供标准API(如RESTful接口)。

5、代码示例(基于大模型的排产建议生成)

输出示例

1. 将订单1转移至设备B生产,需占用10小时产能,确保今日完成。
2. 订单2分拆:600件由设备C生产(8小时),剩余400件待设备A修复后处理。
3. 通知客户订单2可能延迟4小时,并提供补偿方案。

6、未来发展方向

多模态排产:

  • 结合图像(如设备状态监控视频)、传感器数据优化决策。

自优化系统:

  • 模型根据实时反馈自动更新排产策略,无需人工干预。

绿色制造:

  • 引入碳排放约束,生成可持续排产方案。

通过上述路径,大模型可显著提升生产排产的智能化水平,尤其在处理不确定性人机协同方面展现独特优势。实际落地时需注重与传统系统的无缝融合,并持续验证模型的经济效益。

六、大模型与智能排产结合

大模型与智能排产结合?

把现在的规则排产改为真的智能排产?

生产制造环节蕴含有大量工业知识和工业数据,这些过去都只存在与老工程师的右脑里,并没有及时转化为企业知识资产,伴随大模型技术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快速渗透,在生产计划与组织、工艺与质量管理、设备与技术应用、安全生产的应用,势在必得。

智能排产

大模型在生产制造场景的3个实际落地方案

  • 排产类型复杂多样,工业制造过程分成离散,每个环节又分为多个程序

  • 涉及要素众多,如客户订单计划及其转成生产计划,加工设备的状态,以及配套的零部件、物料调度等

  • 难以通用化,实际业务中很难统一业务语言来定义排产条件。

  • 技术 局限性,例如典型的车间调度问题涉及混合流水车间中多订单、多工序、多机台的生产过程调度,属于NP-hard问题,不能在合理的时间内容找到一个解

  • 启发式专家规则,通过预定义规则来排产,简单快速,但是无法实现全局最优,不能应对复杂情况

  • 运筹优化可以实现全局最优,但是建模过程复杂、实时性差

  • 优化算法可寻找交优解,且适应性好,但是计算时间较长

随着大模型的广发渗透,智能排产耶开始融合AI技术,利用历史数据训练模型预测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因素,结合传统优化算法进行更精准的决策。

大模型结合启发式算法、遗传算法、深度强化学习,预测结果,寻求最优或者近似最优生产计划。

NLP自然语言处理(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),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,主要研究如何让计算机理解和处理人类自然语言,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用自然语言进行有效通信。

Transformer是一种用于处理序列数据的深度学习架构,在自然语言处理、计算机视觉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,核心思想:自注意力机制Self-Attention,它能够让模型在处理序列数据是,自动学习到序列中哥哥位置之间的依赖关系,而不是想传统的循环神经网络RNN或卷积神经网络CNN那样依赖与顺序处理或局部卷积操作。通过自注意力机制,模型可以并行计算序列中每个位置与其他位置的关联程度,从而更搞笑的捕捉序列中的全局信息。

时序大模型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模型,主要用于处理具有时序特征的数据,定义:时序大模型在大规模数据基础上,采用深度学习架构,如递归神经网络RNN,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、门控循环单元GRU或者Transformer等,对具有实践序列特性的数据进行学习和建模的模型,它能够自动提取数据中时序模式长期依赖关系和动态特征,从而实现对未来数据的预测、对序列数据的分类、生成等任务。

工业上计划排产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预测、客户订单情况、自身生产能力、原材料供应状况等多方面因素,对生产任务进行合理安排和规划的过程,以确定生产什么产品、生产数量、生产时间、生产顺序以及所需要的资源,从而确保生产活动高效、有序的进行。

混合证书线性规划(Mixed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, MILP)是数学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分支。

  • 定义: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是一种优化问题,其决策变量即包含连续变量,又包含整数变量,并且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都是线性的,也就是说,在MILP问题中,一部分变量可以取任意实数(连续变量),而另一部分变量则只能去整数值,通过对目标函数的优化(求最大值或者最小值),同时满足所有给定的线性约束条件,来找到最优的决策方案。
  • 模型构成:目标函数:是一个关于决策变量的线性函数,用于表示需要优化的目标,如最大利润、最小成本。例如Z = 3x1 + 5x2 - 2x3,其中x1,x2,x3就是决策变量,z为目标函数值

工业大模型:体系架构、关键技术与典型应用

工业跨模态协同难:通用大模型擅长处理文本、图像、视频等常见数据模态,其数据多来源于互联网等公开渠道。但对于工业制造中难以获取的特有数据模态,如CAX模型、传感信号、工艺文件、机器指令等了解甚少。

工业高可信输出难:工业应用对准确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,如机械臂协作装配的精确控制。现在大模型是基于概率预测,输出结果不确定性高,难以满足工业任务的高精度要求。

工业多场景泛化难:工业领域涵盖研发设计、生产制造、运维服务等多种不同场景,不同行业不同长吉岗呢任务需求各异,且生产任务徐记起设备执行才能完成。

工业大模型不是通用大模型在工业领域的简单垂直应用,需开展全新的工业大模型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。

大模型技术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

工业大模型的构建采用三种模式:

  • 预训练工业大模型:基于工业领域数据(如设备日志、工艺参数、设计图纸)与通用预料进行联合训练,形成基础能力
  • 领域微调:针对特定场景(如半导体制造、汽车装配),利用行业专属数据几对预训练模型进行微调
  • 检索增强生成RAG:在不修改模型参数的前提下,提供外挂知识库实现实时检索上下文信息,降低幻觉风险。例如:星云语言大模型与私欲知识库,实现制度文档的智能问答,效率提升60%

烟草企业生产计划优化工具

  • 背景:烟草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约束(如劳动力、原材料、能源等)制定生产计划。传统工具依赖经验,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。
  • 技术应用
    • 使用优化算法(如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)进行生产计划排产。
    • 结合AI进行动态调整和预测。
  • 代码示例
    • 使用Python的PyomoPuLP进行优化建模。
    • 示例代码可能涉及线性规划、整数规划和动态规划。

什么是智能排产?

智能排产是一种利用智能技术(如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)优化生产计划的管理方法。它通过分析市场数据、生产数据和资源限制,生成高效、个性化的生产排产方案,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功。智能排产能够动态的调整生产计划,应归市场变化和生产环境的复杂性,确保资源的最优利用。随着技术的进步,智能排产将变的更加智能化。

数据收集与整合

  • 收集生产数据:包括设备的运行状态、原材料库存、工单优先级、生产周期
  • 整合数据:将这些数据整合到一个中央数据库中,便于后续分析和处理

选择合适的优化模型:

  • 线性规划LP: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情况,最大化利润和最小化成本
  • 动态规划DP:适用于多阶段决策问题,处理复杂的变化和不确定性
  • 遗传算法GA:基于生物进化过程,适用于复杂的非线性问题,寻找全局最优解
  • 模拟退火算法SA:通过模拟物理退火过程,适用于复杂的优化问题
  • 机器学习模型:如深度学习模型,通过分析历史和实时数据,预测市场需求和生产瓶颈。

Changelog

8/20/25, 11:06 AM
View All Changelog
  • 4c155-Merge branch 'dev1'on

求求了,快滚去学习!!!

求求了求求了,快去学习吧!

【题单】贪心算法

不知道方向的时候,可以多看看书,书会给你指明下一步该干什么,加油!